7X24小时投诉热线:010-87731048
 
  维权投诉公益性网站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新闻聚焦法律援助曝光台
afd1 <--!img border="0" src="new/editer/UploadFile/" width="992" height="111"-->
用户登录
  企业 个人 用户名: 密码: 会员注册 315投诉论坛
 
  新闻聚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东方高职明珠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东方高职明珠
发表于2007-7-6 [转发给好友] [我要评论] 来源: 点击次数:44999

记者:孔子林 张西建

           图上为学院领导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际货运管理实训中心揭牌
                        图上为篮球赛
                      图上为学院军训队伍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3年。当时由曹助我、姜至本、陶钧、李重华四位高等教育界学者,有感于教育资源匮乏而高等教育求学难的状况,抱着办一所高质量民办大学的希冀,在一无资金、二无校舍的情况下,掏空了各自的家底,倾其所有集资20万元,义无返顾地迈上了创建民办高校的艰辛之旅。 
     1993年7月,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经上海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成为当时25家申报学校中获得批准筹办的六所民办高校之一,时名民办东海学院。 
     1998年初,学院建造起一座占地46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大学校园,成为上海市第一家拥有自己校舍的民办大学。 
     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教发[1999]91号文)批准,成为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并纳入国家招生计划,正式命名为民办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2003]27号文)批准,民办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海学院)。 
     十四年来,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没用国家一分拨款,坚持走艰苦办学、探索发展的创业之路。学生从最初的88名发展到今天的4873名,学院在编教职员工也从几个人到现在的200多名,从租用几间校舍到现已拥有2.37亿元固定资产,拥有较为齐全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生活设施。 
     2003年以来,东海学院实行董事会、党总支、行政三位一体化管理,凡学院的重大活动、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人事调整等重要决策,都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 
                                                        培养优秀人才
      东海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有4873人。2002年和2003年招生计划为每年1400人,2004年为1500人,自2005年起为每年招生1750人。
      学院坚持“理论重基础与够用,实践重技术与技能,教学重质量与创新,人才重能力与素质”的教育理念,注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建设,以职业岗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递增。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0.48%%,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3.14%%,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57%%,截止2006年9月30日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6.68%%。
      建校十四年来,东海学院培养了7900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一出校门就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相当一部分,或留学海外并学成归来,或进入公办乃至名牌大学深造后再走上社会。调查表明,这7900余名毕业生中,除正在继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外,大多就职于外资、三资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不少就职在国际国内实力进入世界500强的著名企业或跨国集团公司,并且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仅上海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近4年中就有1123名东海学院毕业生分布在一千多家相关企业。在3M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有10名东海学院毕业生作为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而进入了该公司的中高层。曾经担任古巴最高行政长官卡斯特罗主席同声翻译的沈医波、受聘为印度工业协会驻华机构首席代表助理兼翻译的杨春兰、应聘担当旺旺集团副总裁助理职位的贝竞天、在3M公司享有“黑带大师”和“神州七号”美称的李昂等,均是该院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 
                                          全面的专业建设 
     遵照“对准市场建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办学方针,学院建立了经济管理一系、经济管理二系、航空运输系、人文科学系、信息工程系、应用艺术系、影视与传媒系、基础教学部等七系一部8个教学单位,设置有26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形成设置较为广泛面向社会各行各业需求并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强大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任课教师429人。其中,专任教师152人,高级职称90人,占59.21%%;兼职教师270人,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211人,占78.15%%。
      坚持人才强校,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始终是学院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规模稳中有升,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及提升素质水平上作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院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敬业精业的先进典型,有获得民办高校系统师德标兵光荣称号的周孟华,有入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的郎昆,有国家教委科委先进科技工作者资深教授朱崇贤。2003年以来,学院有23名教师获得上海市教委的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资助。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编著或参与编写的高校教材有103本,其中包括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等校本教材。各系各专业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与科研骨干梯队。 
                                           完备的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149985平方米(22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1721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图文信息中心大楼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63112平方米,学生公寓等宿舍面积39650平方米。学院现有计算机房36间、计算机1202台;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19间,学生座位177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包括6个实训中心、68个实验实习实训室,还建有实验小剧场、形体训练房、体育专用场馆、多功能报告厅等建筑和设施;并建有达到国家标准的400米彩色塑胶跑道的大型田径运动场、10多个篮球、排球、网球场;学生平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938元。
      学院有纸质藏书25.45万册,电子图书15.10万册。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中文电子图书、中文期刊等数据库网上查找系统。学院校园网的信息功能不断拓展,学院概况、招生信息、毕业就业信息、教务管理、文献信息检索、党团生活等共享系统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也极大地丰富方便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余生活。 
      一、找准定位,主动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学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作统领,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主动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办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制订政策措施;以就业为导向,积极研究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调整专业设置并修订教学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根本、以办学特色求生存、以学生能力求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成为全院师生员工的共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以切实的凸显,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不断有所突破,产学研结合的路径不断有所拓展。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牢固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教学质量视作学院的生命线,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列为办学的首要任务。在办学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的四个“第一”:在师生员工中,学生第一;在教职员工中,教师第一;在所有工作中,教学第一;在所有建设中,专业建设第一。
      学院注意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项政策规定一律向教学、教师和学生倾斜。近年来,学院在各项事业加速发展而办学经费相对偏紧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与五年前相比,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教学改革经费、课时补贴费等八项教学经费有了显著增长,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年年都有新的改观。教职员工的年终考核、评选先进、工资晋级,首先充分保证教师和班导师所占比例,而对于人事、财务、生活后勤等非一线部门和人员,工作中是否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如何为教学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则成为考核、评选、晋级等事项的主要依据。 
      二、产学研结合,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趋势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以适应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作为学院的办学动力和学院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导向,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学院主要的办学模式。 
      1.产学研结合,依据就业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学院成立了有30多家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产学研合作组织,积极进行活动,坚持“对准市场,就业导向,按需设置,适时调整”的专业建设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拓市场紧缺的新专业,改造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老专业。
      学院的“微软认证考试中心”是一项产学结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成果。2003年,学院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ATA)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获得授权建立了“微软认证考试中心”,并将微软考证课程正式纳入重新修订的教学计划。2005年,又同微软和ATA进一步合作,签署了在学院开设微软特色IT新专业的协议,对原有的计算机三个专业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经学院同微软和ATA的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了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依据微软对IT行业3万份调研报告进行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于岗位技能需求的分析,归纳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IT行业最需要的27个岗位,结合三个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其中6个岗位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管理方向),面向岗位是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方向),面向岗位是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设计师;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开发方向),面向岗位是软件编码员,软件调试员。然后,在分别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三个专业再分别制订各自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
      学院聘请的专任教师,许多人为拓展产学研结合之路作出了不懈地探索。有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来自企业或专业相关行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仅从事教学,还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协助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参与审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参与学院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积极为学院提供就业信息并协助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有为数不少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利用自身的特殊专长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或技术开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
      近三年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与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尤其是在认真分析预测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学院瞄准人才市场的新需求、新取向,每年都建设若干新专业。2004年新增空中乘务专业,2005年新增人物形象设计、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专业,2006年新增印刷技术、商务日语、民航商务3个专业。由于掌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摸准了行业对职业岗位技术人才的切实需求,新专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功。仅以航空运输系的空中乘务专业为例,2004年新建伊始就大受欢迎而经教育部和市教委批准扩招,2005年和2006年的招生情况更加火爆。 
      2.推行“2+1”培养模式,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学院最先实行“2+1”培养模式的是航空运输系的“空中乘务”专业。该专业建立于2004年,由隶属于上海航空管理局的上海思文航空旅游咨询有限公司与本学院合作开办。当时,合作双方在充分调研现今社会对航空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航空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联合设立空中乘务、民航商务、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地勤、航空安全员等相关专业并逐步形成专业群的意向。空中乘务专业一马当先,被确定为第一个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而且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纳入了学院当年的招生计划。2004年空中乘务专业招生52名,2005年招生128名,2006年计划招生151名。该专业从招生、上课到实习实训,从教学授课、社会实践到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学生就业推荐,实施教学计划的所有环节和各个方面都有思文公司人员全程参与,由校企共管,产学双方共同研究决定。为了充分体现就业导向,凡通过招考面试进入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航空公司及相关企业实习和培训。思文公司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保持紧密联系,两家公司由此承诺提供提前录用本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空中乘务专业实行“2+1”三年学制,学籍的前两年学生在校就学,第三年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和航空公司的要求,该专业三年级学生在通过英语笔试、英语口试、综合测试和全面体检之后,与航空公司培训基地等相关单位签订培训协议书。并且进一步确定,正常情况下通过培训的学生将于一年后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书。2006-2007学年,该专业首届(2004年入学,2007届毕业)52名学生中,除3人入学时就表示自定就业去向之外,其余49人全部由学校推荐到民航相关企业,进行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并完成学业走向就业。其中,14人到国航,26人到东航,1人回户籍所在地江苏的相关企业,8人到航空公司系统的四星级或五星级酒店。
      学院信息工程系的“印刷技术”新专业,是一项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成果。印刷技术专业始建于2006年,由本学院与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包装印刷专业委员会、上海荣昱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学院聘请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包装印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界龙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印刷技术专业负责人,聘请界龙公司富有实践经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担任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和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印刷技术专业也是采取“2+1”模式,学生三年学业的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学年到印刷技术行业相关企业去实习实训,以实现专业与行业、学业与就业的紧密接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零适应期”就业夯实基础 
      近年来,学院切实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内成立了实习实训管理中心,下设国际货运管理实训中心、网络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服装综合教学实训中心、艺术教学实训中心、影视传媒教学实训中心等6个实训中心,先后建成了服装制作与设计实训室、广告摄影实训室、应用艺术设计工作室、模拟法庭、微机组装及维修实训室等68个实验实习实训室。学院还建立有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同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东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厂教育培训中心、上海协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东方航空国际旅游运输有限公司、天地通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博瑞联特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上科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签订有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书,并能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确保每届1800名左右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校外实习实训得以顺利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教与学,以社会“急用”、能力“够用”、上岗“顶用”的职业岗位实用性需求为目标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建营造了仿真乃至全真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零距离”和“零适应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海东海学院被誉之为“黄浦江畔的一颗明珠”。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有关领导也多次来校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2002年7月8日,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视察东海时说:“象东海这样的民办学校是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东海办成今天这样,非常不容易,特别是这些生源,在他们原来的学习基础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东海把他们造就成人才,送到社会上去,确实不容易。你们解决了公办大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为国家、为人民立了大功。” (来源消费日报记者

 上一篇: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发展纪实
 下一篇:德赛DVD被认定为出口免验产品
 最新评论:
 我来评两句 查看评论请点击 -->共0条评论
您的ip地址: 18.220.*.*
姓名: * 电话:
EMail: QQ:
标题: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4×5=? 输入运算结果  所有项目为必填项,请务必填写!
  点击排行 更多
 中企动力,骗子公司把戏全
 苹果格子留学为赚佣金不择
 双虎家俬质量差 消费者购
 196位消费者诉惠普公司
 长虹手机隐形杀手 消费者
 投诉完美(中国)日用品有
 美心门不美 色差变成恼心
 苍山县政府下文一张废纸
 河北省晋州发生特大交通事
 双星轮胎再获中国名牌
 作者致301医院宣传处投
 质疑金锣火腿肠质量 网络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
请发E-mail:mlp66666@163.com 投诉热线:010-87731048
北京京辩律师事务所 法律咨询 电话(兼传真):010-87731048 手机:13910212187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1号楼26G号
北京京辩律师事务所 邮箱xiaofeizhe2003@163.com
Copyright 2012 www.315tsz.com315投诉中心 www.315ts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京ICP备06062583号-2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